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雪狼湖音樂劇


維也納合唱團


交響情人夢- 樂團演出


Mozart 小星星變奏曲


Music production


Nokia 廣告音樂


MV 音樂分析

 

金培達 - 電影配樂欣賞與分析


音樂人生


DJ Music


Symphony


Piano Concerto


String quartet


Acapella


I Pad music production


《一絲不掛》 歌詞分析

梁偉詩

林夕是著名的「佛家詞人」。林夕本尊不但念珠不離身,更開創了在樂壇頒獎禮上「多謝如來佛祖」的致謝先河,近作另闢蹊徑如〈太陽照常升起〉、〈不來也不去〉、〈生死疲勞〉、〈顛倒夢想〉也禪意迭出。最近林夕在陳奕迅EP《TimeFlies》發表的〈一絲不掛〉,同樣延續了「林系佛line」的品牌式創作傳統,在大路情詞中隱然佈置了韻味深長的佛家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使得〈一絲不掛〉既意象綿密又棉裡藏針,聽眾仿如追隨其智慧結晶上天入地。
 驟眼看去,〈一絲不掛〉原是一個老掉牙的「重遇舊愛」故事。開端(A段)即以男主人公第一身講述前度情人再度出現,讓他止水不波的心泛起漣漪,並回憶起從前相戀時儼如被對方牽走,予取予攜;男主人公不但受情人所「遙控」、直至「勒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更毫不諱言一直沉溺於「綑綁」、「纏繞」、「欲斷難斷」中不能自拔。林夕就在這個庸常的愛情故事中,巧妙地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絲」。「絲」通常指衣物衣飾,「一絲不掛」一般解作赤身露體脫光光。林夕〈一絲不掛〉的「絲」卻另有所指,當中的「絲」即絲線,如釣絲、風箏的絲線。通過「絲」,主體可以操控處身另一端的客體。〈一絲不掛〉的「如一根絲牽引拾荒之路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掛」就是指上釣的魚兒在痛苦掙扎;副歌部分,也直言如果把這份情割捨掉,便如「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林夕〈一絲不掛〉全詞最嚴密的裝置,則是緊扣了「一絲不掛」在佛家語中的涵義。「一絲不掛」一解為一縷衣飾,源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專指超然灑脫毫無牽掛,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一絲不掛」又作「寸絲不掛」,指魚類不受釣絲的糾纏掛礙。《景德傳燈錄.普願禪師》:「陸(亙)異日又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陸云:寸絲不掛。」陸亙的意思是,我一天到晚不受任何俗念的牽掛,是謂大超脫。
 回到林夕〈一絲不掛〉,〈一絲不掛〉並非勸導聽眾要心無掛礙的勵志歌或宗教宣傳歌。林夕反而表現出過盡千帆、極具智慧的「扭橋」,乾脆把「一絲不掛」的佛家意味倒過來用─即割捨不下泥足深陷固然是勘不破情關,無法心無掛礙,可是,對於凡夫俗子,愛情真正讓人神魂顛倒的,正是因為有所束縛,因此道出天問式慨嘆:「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一絲不掛〉反過來為凡夫俗子追逐感情、愛得死去活來自我解說─愛令人生活有重心、有牽繫。只要有愛的對象,個體再也不是獨立蒼茫的生命體,而是有哭有笑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紅塵中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絲不掛〉發展到「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一句,全詞本已非常完整,題旨亦相當清晰;最出人意料卻是最後一句畫龍點睛的低迴詠歎:「無奈你我牽過手沒繩索」,神來之筆把「繩索」與「絲」產生連繫。這裡的「繩索」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線」或「赤絲」。中國傳說中一直謂「中國愛神」月老每每為有緣男女「扯紅線」,把「赤絲」繫在兩人足上玉成其事。七十年代顧嘉煇作曲、葉紹德填詞的〈啼笑因緣〉,就曾寫過「赤絲千里早已繫足裡」的傳統意象。因此〈一絲不掛〉中「無奈你我牽過手沒繩索」對於「有緣無份」的感嘆,同樣牢牢緊扣在「赤絲」隱喻上,通過文化意蘊把詞義推深到另一層次。
 觀乎此,林夕〈一絲不掛〉其實是一首設計非常周密的作品。由「絲」作為核心衍生出絲線、釣絲、風箏絲和赤絲,想像出「遙控」、「勒頸」、「綑綁」、「纏繞」、「捨割」等來描述一段感情關係,並動員一切與「絲」有關的意象,連過渡句「以為青絲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亦以「青絲」指代煩惱(青絲->煩惱絲->煩惱)。〈一絲不掛〉一系列「絲」語組織起來渾然天成,仔細咀嚼自得箇中三昧。正因為〈一絲不掛〉指向操控者與被操控者的關係,也為〈一絲不掛〉官方MV帶來靈感,透過沙畫投影概念讓陳奕迅在「白紙」上翻滾。沙畫藝術家海潮就在黑暗中施展其「翻雲覆雨手」,把陳奕迅玩弄於股掌之間。
 
 

職業病發作之談陳奕迅《一絲不掛》

絲者,蠢所吐也,在中文裏,「絲」字除了是絲織品的總稱以外,還有許多微妙的含義。簡要而言,與「絲」這個字有關的詞語,都是纖細、極微量的東西,肉眼未必能看得見,但人卻能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尤其是人的七情六欲。例如:情人之間牽繫着的是縷縷情「絲」,即使是分了手,仍有可能處於一種叫藕斷「絲」連的微妙狀態。我們頭頂上是的三千煩惱「絲」,煩惱不容易揮去,病去也如抽「絲」。由此可見,「絲」這字果真縈繞着眾生的喜怒哀樂。
提到「一絲不掛」這詞語,現在大部分人都很形而下地聯想到一個人赤身露體的模樣,但探索這個詞的本源,說的卻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狀態。一絲不掛,語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意思是釣魚人雖然釣竿隨身,釣絲上空無一物;後來用以比喻人雖活於世上,當無所牽掛,不為塵俗所牽累。
最近,陳奕迅剛推出的專輯中,林夕就為他寫了一首叫《一絲不掛》的歌,探討的就是這個課題。這首歌寫的是一段糾纏不清的感情關係,只要細心留意歌詞內所運用的動詞,便會發現林夕寫詞時刻意營造了一種「一張一弛」的狀態,通篇就是在這種張力之中迴旋往復,一步一步帶領聽眾探索這個為「情絲」所牽扯的人「欲斷難斷」的複雜心理狀態。

陳奕迅──一絲不掛

作曲:Christopher Chak
填詞:林夕
編曲:Gary Tong
監製:Alvin Leong
張:紅 弛:藍
分手時內疚的你一轉臉 為日後不想有甚麼牽連
當我工作睡覺禱告娛樂那麼刻意過好每天 誰料你見鬆綁了又願見面
誰當初想擺脫圍繞左右 過後誰人被遙控於世界盡頭
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 這根線其實說到底 誰拿捏在手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
那時(以為)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
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
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捨割 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這些年望你緊抱他出現 還憑何擔心再互相糾纏
給我找個伴侶找到留下你的足印也可發展 全為你背影我步步向前
如一根絲牽引著拾荒之路 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
為你安心我在微笑中想吐未吐 只想你和伴侶要好 才頑強病好
一直不覺 綑綁我的未可扣緊承諾
滿頭青絲 想到白了仍懶得脫落
被你牽動思覺 最後誰願纏繞到天國
然後撕裂軀殼 欲斷難斷在 不甘心去捨割 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
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
作詞者堆砌了以上這一系列的字詞,表達了主人翁無法「拿捏」與舊情人到底是「連」還是「斷」、「聚」還是「散」、二人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彼此的關係「緊」還是「鬆」。另外,「不聚不散」、「似有還無」、「想吐未吐」、「欲斷難斷」這一系列以正反結構的詞語,亦有助表達主人翁這種極度複雜混亂的心理狀態。
然而,在這樣張弛起伏的歌曲內容背後,歌名卻反其意名之為《一絲不掛》,意思很明顯就是開篇時提到的,佛家那種「無所牽掛,不為塵俗所牽累」的狀態,如此,歌曲內容與歌名本身清晰地揭示了「執着」與「放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也形成了「一張一弛」的狀態,。如此一來,整首歌就變成了對那些像歌曲主人翁一樣為情所困、不能自拔的癡男怨女的一聲當頭棒喝了。
佛家認為眾生皆苦,佛經上說人生中就有生、老、死、愁、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苦。這些難道又不是牽繫於我們心頭的絲嗎?只有明白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做到「一絲不掛」,才能從無盡的妄念之中超脫。我想陳奕迅大概明白《一絲不掛》所揭示的是甚麼道理,否則他不會拍出這樣的一個MV:

 

悲慘世界音樂劇10周年紀念演唱會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居塞比·威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大的歌作曲家。曾投考米院,未被取,後隨拉维尼亞學習1842年,因歌《那布科》的成功,一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於擺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作品《巴底人》、《厄南尼》、《阿爾濟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鬥爭,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之。五十年代是他作的高峰期,了《弄臣》、《游吟人》’《茶花女》、《假面舞》等七部歌,奠定了歌的地位。後應埃及督之為蘇伊士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   晚年又根莎士比作了《奥赛》及《法斯塔夫》。一生作了26部歌,善用意大利民調 ,管弦的效果也很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世界上最受迎的歌作曲家之一。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李斯特於1811年出生於匈牙利,自幼學習音樂,並嶄露了過人的音樂天份。在九歲的一場音樂會中,受到貴族們的賞識及贈與六年的學費,因此父親就帶著全家遷往維也納,讓李斯特有機會向更多音樂家(徹爾尼、沙里埃)等學習,奠定了他更深厚的音樂根基。

   李斯特是十九世紀中一個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評論家,尤其在鋼琴的演奏技巧上更是無人能敵。在鋼琴創作上,他視鋼琴為一個樂團,寫作了數十首技巧艱深華麗的作品,充分的表現了熱情奔放的風格。他在音樂史上最大的貢獻是為管絃樂豎立了新的樣式、為作曲的技巧開展了新的道路及首創「交響詩」題材。所謂交響詩是一種單一樂章的管絃樂曲,表達某種詩的意念的標題音樂。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曲《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幻想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一號》、《A大調第二號》和多首交響詩等,一一都流露出了他深度的內涵和崇高的藝術境界。

安東尼奧.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安東尼奧.韋瓦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

 

   韋瓦第於1678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的卡斯特洛(Castello),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創造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當時的威尼斯教堂林立,是一個音樂繚繞的城市,因此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韋瓦第在音樂上的創作;且他的父親是一個小提琴手,而韋瓦第也繼承了其父親的音樂天賦。

   慈善孤兒院在威尼斯慈善機構中頗負盛名,專門收容孤女,並專以音樂教育,韋瓦第將他生命中的四十年奉獻在此。他在世時以歌劇、神劇和奏鳴曲最為有名,但現在一般所接觸到的卻是他的器樂曲,尤以協奏曲最重要(影響了日後巴哈的創作),多半是為一至四支小提琴所寫的,並沿用三個樂章的方式,以豐富的思維將協奏曲的風格帶入了嶄新的領域,最著名的就是一組包含四個協奏曲的《四季》。

喬治·比才 Georges Bizet



喬治·比才[1]法語Georges Bizet18381025日-187563日),法國作曲家。比才著名的作品包括歌劇卡門》、戲劇配樂《阿萊城的姑娘》等。
比才生於巴黎,九歲時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7他獲得羅馬獎金,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
比才最著名的作品《卡門》創作於1873;該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寫出身農家的龍騎兵士官唐霍賽,在吉卜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為走私販,最後在情場角逐中手刃卡門的故事。該劇由於題材等因素,最初的演出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1873他創作完成的作品還有歌劇《羅馬》。
《卡門》首演失敗,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後逝世。但巧的是,卡門後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日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
然而,聖桑柴科夫斯基德布西等人都給予該劇很高的評價。尼採甚至以此部歌劇來對華格納的作品進行抨擊。後來的事實驗證了他們的預見,《卡門》成為最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也是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法語Georges Bizet18381025日-187563日),法國作曲家。比才著名的作品包括歌劇卡門》、戲劇配樂《阿萊城的姑娘》等。

比才生於巴黎,九歲時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7他獲得羅馬獎金,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比才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

比才最著名的作品《卡門》創作於1873;該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寫出身農家的龍騎兵士官唐霍賽,在吉卜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為走私販,最後在情場角逐中手刃卡門的故事。該劇由於題材等因素,最初的演出並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1873他創作完成的作品還有歌劇《羅馬》。

《卡門》首演失敗,神童著稱的比才,受不了打擊,一病不起,三個月後逝世。但巧的是,卡門後來重演,從此成為世界歌劇之一,當日就是比才出殯的日子。

然而,聖桑柴科夫斯基德布西等人都給予該劇很高的評價。尼採甚至以此部歌劇來對華格納的作品進行抨擊。後來的事實驗證了他們的預見,《卡門》成為最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也是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海頓是繼巴赫之後的第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被譽稱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匈牙利邊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於一個貧窮的車匠家庭,27歲時受聘擔任匈牙利艾斯台爾哈奇親王的樂長,任職達30年之久,他一生寫作了104交響曲,兩部神劇《創世紀》和《四季》,同時也寫作了大量的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以及一些歌劇輕歌劇12彌撒曲聲樂作品。

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後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韓德爾的影響,也受莫扎特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的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弦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弦樂代替管風琴,創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