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一絲不掛》 歌詞分析

梁偉詩

林夕是著名的「佛家詞人」。林夕本尊不但念珠不離身,更開創了在樂壇頒獎禮上「多謝如來佛祖」的致謝先河,近作另闢蹊徑如〈太陽照常升起〉、〈不來也不去〉、〈生死疲勞〉、〈顛倒夢想〉也禪意迭出。最近林夕在陳奕迅EP《TimeFlies》發表的〈一絲不掛〉,同樣延續了「林系佛line」的品牌式創作傳統,在大路情詞中隱然佈置了韻味深長的佛家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使得〈一絲不掛〉既意象綿密又棉裡藏針,聽眾仿如追隨其智慧結晶上天入地。
 驟眼看去,〈一絲不掛〉原是一個老掉牙的「重遇舊愛」故事。開端(A段)即以男主人公第一身講述前度情人再度出現,讓他止水不波的心泛起漣漪,並回憶起從前相戀時儼如被對方牽走,予取予攜;男主人公不但受情人所「遙控」、直至「勒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更毫不諱言一直沉溺於「綑綁」、「纏繞」、「欲斷難斷」中不能自拔。林夕就在這個庸常的愛情故事中,巧妙地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意象──「絲」。「絲」通常指衣物衣飾,「一絲不掛」一般解作赤身露體脫光光。林夕〈一絲不掛〉的「絲」卻另有所指,當中的「絲」即絲線,如釣絲、風箏的絲線。通過「絲」,主體可以操控處身另一端的客體。〈一絲不掛〉的「如一根絲牽引拾荒之路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掛」就是指上釣的魚兒在痛苦掙扎;副歌部分,也直言如果把這份情割捨掉,便如「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林夕〈一絲不掛〉全詞最嚴密的裝置,則是緊扣了「一絲不掛」在佛家語中的涵義。「一絲不掛」一解為一縷衣飾,源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專指超然灑脫毫無牽掛,絕無患得患失的念頭,絲毫不受塵俗的牽掛,是很高的修持境界。「一絲不掛」又作「寸絲不掛」,指魚類不受釣絲的糾纏掛礙。《景德傳燈錄.普願禪師》:「陸(亙)異日又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陸云:寸絲不掛。」陸亙的意思是,我一天到晚不受任何俗念的牽掛,是謂大超脫。
 回到林夕〈一絲不掛〉,〈一絲不掛〉並非勸導聽眾要心無掛礙的勵志歌或宗教宣傳歌。林夕反而表現出過盡千帆、極具智慧的「扭橋」,乾脆把「一絲不掛」的佛家意味倒過來用─即割捨不下泥足深陷固然是勘不破情關,無法心無掛礙,可是,對於凡夫俗子,愛情真正讓人神魂顛倒的,正是因為有所束縛,因此道出天問式慨嘆:「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一絲不掛〉反過來為凡夫俗子追逐感情、愛得死去活來自我解說─愛令人生活有重心、有牽繫。只要有愛的對象,個體再也不是獨立蒼茫的生命體,而是有哭有笑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紅塵中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絲不掛〉發展到「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一句,全詞本已非常完整,題旨亦相當清晰;最出人意料卻是最後一句畫龍點睛的低迴詠歎:「無奈你我牽過手沒繩索」,神來之筆把「繩索」與「絲」產生連繫。這裡的「繩索」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紅線」或「赤絲」。中國傳說中一直謂「中國愛神」月老每每為有緣男女「扯紅線」,把「赤絲」繫在兩人足上玉成其事。七十年代顧嘉煇作曲、葉紹德填詞的〈啼笑因緣〉,就曾寫過「赤絲千里早已繫足裡」的傳統意象。因此〈一絲不掛〉中「無奈你我牽過手沒繩索」對於「有緣無份」的感嘆,同樣牢牢緊扣在「赤絲」隱喻上,通過文化意蘊把詞義推深到另一層次。
 觀乎此,林夕〈一絲不掛〉其實是一首設計非常周密的作品。由「絲」作為核心衍生出絲線、釣絲、風箏絲和赤絲,想像出「遙控」、「勒頸」、「綑綁」、「纏繞」、「捨割」等來描述一段感情關係,並動員一切與「絲」有關的意象,連過渡句「以為青絲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亦以「青絲」指代煩惱(青絲->煩惱絲->煩惱)。〈一絲不掛〉一系列「絲」語組織起來渾然天成,仔細咀嚼自得箇中三昧。正因為〈一絲不掛〉指向操控者與被操控者的關係,也為〈一絲不掛〉官方MV帶來靈感,透過沙畫投影概念讓陳奕迅在「白紙」上翻滾。沙畫藝術家海潮就在黑暗中施展其「翻雲覆雨手」,把陳奕迅玩弄於股掌之間。
 
 

職業病發作之談陳奕迅《一絲不掛》

絲者,蠢所吐也,在中文裏,「絲」字除了是絲織品的總稱以外,還有許多微妙的含義。簡要而言,與「絲」這個字有關的詞語,都是纖細、極微量的東西,肉眼未必能看得見,但人卻能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尤其是人的七情六欲。例如:情人之間牽繫着的是縷縷情「絲」,即使是分了手,仍有可能處於一種叫藕斷「絲」連的微妙狀態。我們頭頂上是的三千煩惱「絲」,煩惱不容易揮去,病去也如抽「絲」。由此可見,「絲」這字果真縈繞着眾生的喜怒哀樂。
提到「一絲不掛」這詞語,現在大部分人都很形而下地聯想到一個人赤身露體的模樣,但探索這個詞的本源,說的卻是一種形而上的精神狀態。一絲不掛,語出《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意思是釣魚人雖然釣竿隨身,釣絲上空無一物;後來用以比喻人雖活於世上,當無所牽掛,不為塵俗所牽累。
最近,陳奕迅剛推出的專輯中,林夕就為他寫了一首叫《一絲不掛》的歌,探討的就是這個課題。這首歌寫的是一段糾纏不清的感情關係,只要細心留意歌詞內所運用的動詞,便會發現林夕寫詞時刻意營造了一種「一張一弛」的狀態,通篇就是在這種張力之中迴旋往復,一步一步帶領聽眾探索這個為「情絲」所牽扯的人「欲斷難斷」的複雜心理狀態。

陳奕迅──一絲不掛

作曲:Christopher Chak
填詞:林夕
編曲:Gary Tong
監製:Alvin Leong
張:紅 弛:藍
分手時內疚的你一轉臉 為日後不想有甚麼牽連
當我工作睡覺禱告娛樂那麼刻意過好每天 誰料你見鬆綁了又願見面
誰當初想擺脫圍繞左右 過後誰人被遙控於世界盡頭
到呼吸困難才知變扯線木偶 這根線其實說到底 誰拿捏在手
只等你給另一對手擒獲
那時(以為)青絲 不會用上餘生來量度
但我拖著軀殼 發現沿途尋找的快樂
於你肩膊 或是其實在等我捨割 然後斷線風箏會直飛天國
這些年望你緊抱他出現 還憑何擔心再互相糾纏
給我找個伴侶找到留下你的足印也可發展 全為你背影我步步向前
如一根絲牽引著拾荒之路 結在喉嚨內痕癢得似有還無
為你安心我在微笑中想吐未吐 只想你和伴侶要好 才頑強病好
一直不覺 綑綁我的未可扣緊承諾
滿頭青絲 想到白了仍懶得脫落
被你牽動思覺 最後誰願纏繞到天國
然後撕裂軀殼 欲斷難斷在 不甘心去捨割 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
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
作詞者堆砌了以上這一系列的字詞,表達了主人翁無法「拿捏」與舊情人到底是「連」還是「斷」、「聚」還是「散」、二人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彼此的關係「緊」還是「鬆」。另外,「不聚不散」、「似有還無」、「想吐未吐」、「欲斷難斷」這一系列以正反結構的詞語,亦有助表達主人翁這種極度複雜混亂的心理狀態。
然而,在這樣張弛起伏的歌曲內容背後,歌名卻反其意名之為《一絲不掛》,意思很明顯就是開篇時提到的,佛家那種「無所牽掛,不為塵俗所牽累」的狀態,如此,歌曲內容與歌名本身清晰地揭示了「執着」與「放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也形成了「一張一弛」的狀態,。如此一來,整首歌就變成了對那些像歌曲主人翁一樣為情所困、不能自拔的癡男怨女的一聲當頭棒喝了。
佛家認為眾生皆苦,佛經上說人生中就有生、老、死、愁、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苦。這些難道又不是牽繫於我們心頭的絲嗎?只有明白世間萬物變化無常,做到「一絲不掛」,才能從無盡的妄念之中超脫。我想陳奕迅大概明白《一絲不掛》所揭示的是甚麼道理,否則他不會拍出這樣的一個M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